如何打破货车“不超载不赚钱”的怪圈?

一件似乎与你我无关,但是的确与你我有关的事情正在发生。

用9.6米长的重型厢式货车,运一单重量为17吨的冷冻食品。从山东省汶上县出发,到山东省诸城市卸货,走高速,路程约为350公里。按照每吨货物运费200元计算,拉这一单,货主给司机何师傅的报价是3400元。

成本呢?货运有两项大额刚性支出:路桥费和燃油费。高速通行费每公里1.7元,整体约为600元;9.6米的满载厢货,百公里烧42升柴油,按山东省一升柴油7.6元的价格计算,燃油成本约为1140元。也就是说,运这一趟货物的刚性支出超过1700元。如果再加上空车返程,那么这一趟货送下来,何师傅几乎赚不到什么钱。

一直以来,燃油成本都是困扰货运司机最大的问题之一。也因此,为了跑一趟车能赚更多的钱,超载现象时有发生,“不超载不赚钱”已是“行业潜规则”。

即使有些司机为了省钱,将自己的燃油车换成了新能源货车,但是最终发现并没有省多少钱——以城市轻型货运车为例,传统车型的燃油成本在单月4000元左右,但是加油方便、续航持久,多拉几单很容易赚回来;但切换到新能源货车以后,尽管充电成本降低到了1500元左右,由于充电桩不是随处都在,补能不便,减少了接更多订单的机会。

也因此,新能源在商用车领域的渗透率远远低于乘用车。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从2019-2021年,整个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一直在3%左右的水平徘徊,尽管2022年达到了9%、2023年达到了10%,但是相比于乘用车2022年27%、2023年34%的渗透率,仍然远远不足。

可能有人会说:“商用车和我们关系大吗?”

那些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物流货运车、清晨的环卫洒水车、旅游景区旁停放的大巴车、高速公路上疾驰的重型卡车等都是商用车。

当然,被媒体曝光后冲上热搜的“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的罐车也是商用车,而罐车司机“在换货运输过程中不清洗罐体”的原因还是——节约成本。

有关部门的监管和行业自律非常重要,但从“不超载不赚钱”到“不混用罐体不赚钱”,这种“不XX不赚钱”的怪圈并没有打破。“货车超载”“混用又不清洗罐体”是违法违规的社会现象,但其本质是经济行为。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直接降低商用车的用车成本?

我国商用车发展的历史其实比乘用车还要早,为什么在新能源时代却落后了?除了贵、补能不便等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阻碍了商用车电动化率的提高?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在近几个月突然走高的原因是什么?动力电池厂商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又怎样助推了新能源商用车成本的降低?

故事还要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讲起。

1.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

中国的汽车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政策驱动的,新能源汽车也不例外。而商用车,在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的两波浪潮中, 都扮演了“排头兵”的角色。

1953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开工兴建;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下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1958年3月,中国第一辆国产轻型载货卡车NJ130诞生,定名为跃进牌;1975年6月,二汽研发并投产东风2.5吨载货越野车;1978年,代号为EQ140的民用卡车“小玻璃东风”正式投产……

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汽车工业一直是由商用车带动的,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乘用车工业在轿车项目上马、对外合资合作的基础上,才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

2001年,新能源汽车被列入“十五”期间863重大科技课题;2003年,清华大学校园里的纯电动中巴车开始运营;同年,商用车企业福田启动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2006年“十一五”规划提出后,比亚迪启动了纯电动客车的研发;2009年1月,由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起的“十城千辆”工程启动,主要内容是通过提供财政补贴,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涉及这些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领域。

此后,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加上多轮的国家补贴,让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数据显示,2015-2018年,我国的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分别为12.4万、17.2万、19.8万、20.1万辆,渗透率分别为3.6%、4.7%、4.8%、4.6%。2018年之前,我国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始终高于乘用车。

2015-2024年5月新能源商用车、乘用车市场渗透率,数据来源:乘联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百智库,制图:甲子光年

可以说,没有新能源商用车的“牵引”,就没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后来的蓬勃发展。

然而,商用车的优势地位并未持续太久。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百智库数据显示,2018年,尽管新能源商用车的销量突破了20万辆,但该年之后,渗透率却出现了小幅下滑,从4.6%变成了3.4%;2020年之后,受疫情和宏观经济走势等因素影响,商用车的销量整体承压,新能源商用车的销量也受到了影响:以2020当年的数据为例,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仅有12.1万辆,同比下降41.4%,甚至低于2015年的销量(12.4万辆),市场渗透率更是跌至2.4%。

除了疫情和宏观经济等外部因素,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下滑最大的原因,还是补贴退坡。

2019年3月26日,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取消了新能源汽车的地方补贴,国补方面,插电式混动补贴1万元,下滑55%;纯电动车型中,续航里程250-400km的补贴1.8万元,下滑60%;大于400km的补贴2.5万元,下滑50%。新能源客车与新能源专用车的补贴金额也大幅下滑。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在2016年公开发表文章表示,“商用车的产品是面向补贴而发展的,因此政策决定线路和市场潜力……补贴政策变一下,市场就巨变,这样的新能源车发展不可持续。我们需要考虑为何发展新能源车,发展的攻关突破核心点在哪,如何实现技术突破。”

2021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的另一道分水岭。这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了352.1万辆,市场渗透率也从上一年的5.4%飞跃至13.4%。新能源商用车的市场热度也有所回升,全年销量18.6万辆,市场渗透率回升到3.9%。

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进一步回暖,全年销量23.8万辆,市场渗透率达到了9.3%,即将突破10%的节点。其中12月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6.7万辆,同比增长121%;新能源商用车出口2.7万辆,同比增长1.3倍。

2023年,新能源商用车的销量达到了31.4万台,同比增长42%;市场渗透率达到11%,呈现连续持续增长的良好局面。

2024年的数据,则更加令人惊喜。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今年3月以来,新能源商用车的销量猛然增长,渗透率也大幅走高——1-5月,新能源商用车的国内销量为18.2万台,平均渗透率为15%。其中3月销量4.9万台,渗透率为14%;4月销量4.59万台,渗透率为16%;5月销量4.67万台,渗透率为19%,相较于去年5月的9%,提升10个百分点,其中轻客、轻卡等细分市场的表现相对较强。

截至2024年5月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 图源: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

15%,这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一个关键数据。结合之前乘用车市场的情况,一旦渗透率突破15%的拐点,那么市场将迎来第一轮的爆发式增长。

和第一波增长主要依靠补贴不同,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在2022年尤其是12月以来的这一波增长,是优质供给、市场需求和政策共同驱动的:

2022年,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国际油价持续攀升,这让很多原本计划购置燃油车的用户转而购买新能源汽车;‍

在供给和技术侧,电动轮和电动桥技术的发展,将新能源商用车的电机传动率从82.3%提升到了96%,开始配套客户进行产业化布局;商用车整车分层控制架构得以完善,车辆运控更加平稳;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持续提升,成本不断下降,安全防护改善,涌现出“刀片电池”“弹匣电池”等创新产品;换电技术日趋成熟,换电重卡销量明显提升;‍

当然,政策也起到了助推作用。2021年底国家发布了《四部委关于完善新能源汽

‍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宣布国家新能源补贴在2022年会在前一年基础上降低三成,并在2022年12月31日取消这一优惠,这也意味着,2022年是新能源车享受国家补贴政策的最后一年。为了抓住最后的补贴“红利”,车企加大了宣传力度,终端客户也抓紧窗口期集中购买。叠加当年蓝牌轻卡新规落地、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政策的施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当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的增长。

基于上述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历程,「甲子光年」发现:2022年之前,中国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更多是政策驱动的;而2022年之后,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发展则由单独的政策驱动转向了“政策+市场”双轮驱动。“市场”在商用车电动化率提升的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一过程中,动力电池厂商是产业发展背后的“关键一子”。

2.电池厂的突围

尽管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近年来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拉回整体的新能源车市场,会发现,无论是销量还是渗透率,新能源商用车都远远低于新能源乘用车。

在销量方面,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销量为773.6万辆,同比增长36.2%;相比之下,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仅为3.5万辆,连乘用车的零头都不到;在渗透率方面,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5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达到了47%,而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仅为19%。

这背后的原因,和商用车的使用人群,以及商用车本身的特点有关:

首先,商用车使用场景受限。这导致其潜在市场规模和用户数量本就比乘用车少,这限制了新能源商用车的市场天花板。

其次,电池影响载重且补能不便。商用车以客车(大巴)和货车(卡车)为主,这类车型的特点一是载重量大,二是行驶时间长。因此这类车型如果再搭载一块重量巨大的动力电池,就会极大减少可运载货物的重量,降低经济效益;此外,由于商用车行驶路线不固定,很多偏远和长途运输线路的的充电设施尚未覆盖,这也限制了新能源商用车的普及。

再次,当前的商用车电池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不同于乘用车可以随时补能的灵活出行,商用车是生产工具,物流配送是其最大的使用场景,这就对动力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司机购买货车和卡车是为了赚钱谋生的,因此充电成本不能太高;长途运输必须做到准时准点送达,因此续航不能太短,充电不能太慢。而当前,大部分新能源商用车的电池是达不到这些要求的:大部分新能源商用车的平均续航在260-330公里左右且需途中充电,每充一次电就要等待半天的时间。

电池载重量大、基础设施不完善,加之充电成本高、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商用车电动化率的低下——而核心的破解之道,就在动力电池。

最近几年,各大电池厂和技术供应商也看到了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机会,纷纷下场布局:

2022年4月,国轩高科与吉利商用车签署了合作协议,国轩高科明确为吉利轻商车型供应电池并逐年提升供应量,双方承诺2022年至2024年预估供应/采购电池产品总量12.6万台套,包含微面、轻卡、增程三大品类。

2024年5月,亿纬锂能发布了面向商用车市场的“开源电池”系列,发布了微面、轻卡、重卡H2和重卡H3四大平台产品,适配不同的商用车应用场景。该系列产品采用3C超充技术,15分钟即可从20%快充至80%SOC,相较于常规电池,充电时间缩短了67%,极大提升了商用车的运营效率。

荣盛盟固利也在今年6月推出了面向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全新高功率快充电池系统,该系统采用“四维热管理技术”,冷却效率提升了4倍以上,在电芯不变的情况下系统的功率性能较上一代产品提升了2倍,体积密度提升15%,低温环境下加热速度提升到之前的3倍,系统级寿命预计提升30%;同时支持4C快充等操作。

而在轻型商用车之外,各大动力电池厂商争抢的另一个战场,是重卡。

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重卡占据了商用车领域销量的前三名,但是其电动化率却很低,2023年只有6%,2024年也只有9%。重卡作为物流运输的主力生产工具和“柴油大户”,污染程度较高,面临存量替代,因此十分需要新能源化转型。

也正是看到了这一巨大的市场,各大电池厂商纷纷开始探索重卡的电动化之路,比如宁德时代研发出了先进的高压电池系统,并应用于戴姆勒卡车新推出的纯电动长途重卡eActros LongHaul;亿纬锂能自2019年开始介入电动重卡市场,并逐步成为仅次于宁德时代的第二大重卡电池PACK供应商;国轩高科与三一重卡合作开发新能源重卡产品;蓝钧新能源也依托自主研发的324Ah长寿命电芯,在2024年4月单月电池出货量实现了310MWh。

在各大厂商角逐重卡电动化的过程中,“换电”模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焦点。

所谓“换电”,就是指不通过充电,而是通过快速更换电池的方式为电动重卡提供能源补给。这种模式能让重卡在24小时内不间断运行,可以有效提高运输效率,减少整车购置成本,并实现每车每年10万kg的碳减排。

早在去年6月,宁德时代就发布了其自研的一站式重卡底盘换电解决方案——骐骥换电,该电池使用了长达15000次超长循环寿命的电池技术,可以让每块电池在电动重卡上运营超过10年,完全覆盖了电动重卡自身的寿命周期,年行驶20万公里的重卡,总使用成本每年可节约3-6万元,10年可以节省30-60万元。‍

比亚迪也没有放弃这块市场,其旗下的弗迪电池推出了充换一体的刀片电池包,带电量可以覆200kWh~400kWh,其中服务重卡领域的刀片电池,寿命超过12000次;组合到电池包上,寿命超过10000次循环。

蜂巢能源也在2023年8月开始研发“LCTP标准动储一体化重卡换电电池包”,意在打通重卡换电与储能电池通用一体化;远景动力在2022年4月与一汽解放合作建成了两座智能重卡换电站,完成了解放J6P配套远景动力全新一代重卡电池系统的换电示范运营。此外,亿纬锂能、瑞普兰钧等企业在换电领域也皆有布局。

国金证券报告显示,尽管电动商用车初始购置成本高于燃油车,但电动商用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TCO)低于燃油车。其中,换电重卡TCO较之传统重卡可以降低 11.7%,节省26.6万元;而电动轻卡、轻客领域,新能源城配物流车26.3 万元,较之传统燃油物流车的44.2万元节省了50%,更具有经济性。

无论是降本增效、产业升级还是节能减排,都是商用车电动化转型的理由。当电池性价比和能效不断提升、充电和换电成本进一步降低,通过新能源技术手段解决“不XX不赚钱”的问题才不是“天方夜谭”。

从2019年由货车超载引发的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到如今的罐车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的事件,现象直戳人心,但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逻辑。在行业整顿和规范之外,技术也应起到重要的作用,促进行业转型,这些悲剧、闹剧才有望减少。

热门相关:MT的目的   自古红楼出才子   梁医生又在偷偷套路我   与你相恋的小时光   呆萌配腹黑:欢喜小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