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脚底有泥心中有光的村干部——三明明溪县第六批驻村干部工作纪实

东南网7月20日讯(通讯员 冯键亮)明溪县域观鸟产业持续火热,柑橘采摘节、淮山文化节陆续举办,侨乡明溪文旅IP逐步形成;“侨乡枫桥”解纷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经验典型;截至2023年,全县村集体经济均突破15万元以上,居全市第一……这一些系列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三明市明溪县48名驻村干部辛勤的付出。

三年来,他们真帮实促、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上,谱写出一篇篇美丽乡村的新篇章。

胡坊数字乡村平台。

三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三年任职,大家要发挥选派驻村干部带头作用,为村里扎扎实实做几件实事,为群众解决好一批急难愁盼的问题。”2021年7月12日,第六批选派驻村干部任前动员会上的嘱托成为大家驻村三年的工作动力。

胡坊镇胡坊村是中央红军村,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红色资源都比较丰富,多年前,城乡规划不够清晰,乡村振兴发展进程比预期的更缓慢,如何加强和改进规划建设工作?这对三明市自然资源局派驻胡坊村第一书记林起瀚来说可算是专业对口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乡村建设美丽,才能留得住人,引得进产业,争取得到资金。”林起瀚对胡坊村的规划就是以乡村建设为契机撬动中央红军村的政策优势,向上争取更多资金助力发展乡村。

事实证明,林起瀚的决策是正确的。他驻村第一件事就是利用单位资源,为胡坊村构建数字化乡村平台,联合村“两委”干部,动员群众对路边杂草秸秆、房前屋后卫生死角以及河道淤泥等开展环境大整治,并对老街、下街、庙浒等进行了立面改造及环境整治,红军村焕然一新。得益于环境整治,在2021年至2022年,胡坊村陆续申请到资金400万元用于实施红军旧址群修缮、红军桥和胡坊红色文化展馆等项目,打造“红军桥头话党史”“红军旧址忆初心”“红军展馆传薪火”三部曲,让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共振”,实现相互赋能效果。胡坊村先后获批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在明溪,美丽乡村焕新颜不仅仅是胡坊村。

三明市司法局选派第一书记陈文雄初到瀚仙镇龙湖村就对村庄的“闽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何将“杨时文化”与群乡村振兴密切结合?他与村“两委”干部商议出“闽学研学”的实施计划,说干就干,三年来,累计建设“龙池公园水疗建养项目”“龟山书院提升项目”等10余个项目,今年,龙湖村成为了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

市供销社派驻夏阳乡御帘村第一书记杨茂晋利用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资金,打造以红色文旅为主导,红色文化、理学研学、生态康养同步发展的“三色旅游美丽古村”精品示范带旅游路线,获评“全国文明村”。

市财政局派驻夏坊村鳌坑村第一书记连江永利用单位的资源优势为村里争取资金813.5万元,打响“鳌坑豆腐”“鳌坑油饼”等非遗品牌,推动鳌坑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建立集民宿、农家乐、休闲垂钓为一体的休闲竞技垂钓综合体,实现“生态观鸟+休闲垂钓”业态融合发展。

……

三年来,第一书记们用脚步丈量初心,各自发挥单位资源、自身人脉,带队伍、打基础、夯堡垒,把乡村建成家园,把群众当成家人。回首驻村成效,累计向上争取资金23197万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33个,环境卫生整治项目70个,办成群众诉求367件。

高武(左)操作履带式旋耕机打田。

脚下有多少泥,心中就有多少情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从机关到基层,对第一书记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乡村发展,他们总是冲在第一线,深耕田野中。

盖洋镇是农业大镇,素有“明溪粮仓”之称,近年来却面临撂荒地、抛荒地问题。“盖洋村必须立足本土实际一以贯之发展农业,才能拓宽增收致富道路。”省卫健委派驻盖洋村第一书记高武在调研盖洋村村情后,在支委会上提出了发展意见。可是说来容易做到难,从省直机关到乡村一线,他从未接触过农耕,更不懂农业。

“不会农耕就学,不懂农业就拜师,既然选择驻村,我不能浪费三年时光,不仅要一年做好几件事,更要几年干好一件事。”高武对驻村工作踌躇满志,与村“两委”先试先行认领58亩抛荒地,操作打耕机犁田,戴上草帽播秧,穿上汗衫收稻子,跟着村民共同经历着春耕夏种秋收。最终,2023年盖洋村3330亩耕地实现全部复垦。当金灿灿的稻谷铺满稻田,村民迎来大丰收的同时,将汗水挥洒在驻村事业上的高武,也收获了成长,他赫然从疾控专家蜕变成“农业能手”,用实干担当不负驻村工作。

从门外汉转变为行家里手的除了高武,还有市融媒体中心派驻第一书记阴寿玉。夏阳乡紫云村地处高山,适合发展菌群产业,阴寿玉紧抓发展契机,多次带领村干部及种植大户赴外地考察,选择适合紫云高山气候、效益高、销量好的“黑山”黑木耳品种,同步对接菌种、菌棒生产企业,建设黑白膜标准化养菌大棚,带领农户学习接种技术、注册商标、设计印刷包装,不断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打造高端精细化农产品。三年时间,紫云村黑木耳基地从无到有,种植数从11万袋增加到30万袋,让“冬闲田”变成“聚宝盆”,促进村财增收10万元,带动村民收益超200万元。

三年来,第一书记们俯下身子,撸起袖子,做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做强“沙溪柑橘”“温庄贡米”“枫溪野茶”等“土特产”文章,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和“支部干群众看”到党群连心共致富的转变,累计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28个,培育龙头企业28家,农业合作社42家,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面突破15万元,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行稳致远。

张秀文在入录积分制评比成绩。

把群众满意作为驻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办好群众心头事,当好百姓知心人,是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也是驻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听到老百姓的心声,才能为老百姓办好实事。”说到驻村工作,省卫健委派驻城关乡罗翠村第一书记张秀文深有感触。驻村以来,她一得空闲就走进百姓庭院与群众聊家常,一有难题就组织召开近邻恳谈与百姓话发展,在罗翠村党员群众眼里,她的到来为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年时间,张秀文结合村情,创新“银发党建”“青创联盟”“积分制管理”等工作模式,引导党员群众参与乡村自治;争取乡村振兴、对口帮扶等资金605万元,聚焦群众诉求强烈的问题,积极推动实施灌溉水渠修复、烤烟房修缮等项目30余个,健全完善乡村幸福院、家风家训馆,为村民制定“幸福清单”,罗翠村也成功获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成为全县基层治理的示范样板。

无独有偶,明溪县沙溪乡作为内陆侨乡,免不了涉侨婚姻家庭、土地山林等矛盾纠纷。“每一件群众小事,都是关乎村里的民生大事。”制定行之有效的排查化解涉侨矛盾纠纷和服务工作机制是三明学院驻沙溪乡梓口坊村第一书记伍斌给自己定的驻村目标,他时刻告诫自己,群众的事无小事,群众事是“心尖事”。他将自己驻村以来配合村“两委”干部进行纠纷调解的工作经历进行梳理,形成“线下+线上”“一老+一小”的涉侨纠纷化解服务模式,在全乡推广后,被县级总结提炼,最终形成“侨乡枫桥”解纷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经验”104个典型案例之一,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平安不出事、服务不断档”。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第一书记们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把自己融入群众,用心用力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工作实绩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三年来,像张秀文、伍斌一样的第一书记们,结合村情实际不断探索着乡村善治的发展路径,围绕“近邻恳谈会”创新“五夜一行”“代表调解室”等工作方法20余个,解决群众诉求612件。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三年时光很短,记录不下一个个奋进足迹、一幕幕动人场景和一件件感人故事,三年时光也很长,同吃同住同甘苦。第一书记们纷纷表示,不管在何时何地,回忆起这三年时光,总能形成一股激情澎湃的奋进之力,新征程上,将立足岗位,尽职尽责,为实现乡村振兴宏伟蓝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热门相关:弃妇种田忙   极品仙医在都市   我的老妈是首富   神医娘亲之腹黑小萌宝   福慧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