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行善获得回报 做好事获积分还能当“钱”用

过去流行一句话:做好事不留名。虽然“道德无价”,但应该让“德者有得”。

近年来,拱墅区创新性地探索“道德积分储存空间”。市民每做一件好事,都可以获得相应的“道德积分”,积分可兑换成商品或生活服务。这一举措不仅挖掘了不少好人好事,也引导着群众崇德向善。

A 典型案例——冷清的架空层成了温暖的“邻里中心”

在康桥街道康运社区的宸文苑小区10幢一楼的架空层,63岁的居民杨金伟和邻居们坐在八仙桌前,喝着茶,嗑着瓜子,聊着家长里短,好不热闹。不时还有其他几幢的邻居赶来,老杨笑呵呵地起身给他们搬来凳子,泡上茶,俨然是老底子村里串门的场景。

宸文苑小区,是一个新建成的回迁安置小区。这里的住户不少都是永和村的村民,过去住的都是农居房,平日里各家各户的大门敞开着,老年人喜欢互相串个门。现在搬进了高层住宅,居住环境是改善了,但大家把门一关,待在家里不免有些单调。

杨金伟是个“热心肠”,过去乡里乡亲有啥难事,他都会帮一把。乔迁新居后,听不少老邻居说“现在见个面没以前那么容易了”,杨金伟就想着能否开辟一个公共休息区,方便大家能在闲暇之余,有个地方休闲娱乐。

细心的他很快发现了一楼的架空层。“平常架空层都是用来放置杂物的,何不改造一下呢?”杨金伟笑着说。

在征得物业公司同意后,杨金伟对架空层进行了布置。老杨从原来的出租屋收集来了一些八仙桌和长凳,还自备了茶水。很快,这里就成了一个微型“邻里中心”,吸引了不少小区里的老年人来唠嗑。小小的架空层,成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和温暖的地方。

老杨的好人好事,很快被康运社区知晓,经过社区的评定,决定把他纳入社区“道德银行”储户的一员,并附送了存折和积分。“其实我就做了一件很小的事,但被大家认可,我心里也暖暖的。”老杨接过存折时笑着说。

B 区域亮点——让“道德”被看见 让行善获回报

康桥街道的“道德银行”,只是拱墅区探索“道德积分储存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

“设置‘道德积分储存空间’的一个目的,就是鼓励‘道德行为’被看见、被肯定。”拱墅区文明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各街道都建立起了供居民填报善行义举及志愿活动的端口。

以康运社区的“道德银行”为例,社区的居民可通过自荐、推荐等方式向社区上报相关“最美”事迹,经由社区讨论后给予道德积分评定,积分评定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4个方面作为标准,给予20—100不等的积分。

“这些积分可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实在在可以用的。”拱墅区文明办相关人员说,市民们获得的积分可用作代金券,到街道里合作的爱心商铺购买实物或服务,通常包括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社区服务、物业服务等。有的爱心商户为了鼓励善举,还会在积分兑换的基础上再打折扣,让“善者”获得更大的实惠。

近年来,除了康桥街道的“道德银行”,全区已经涌现出上塘街道红桥“积分超市”、和睦街道“时间驿站”、拱宸桥街道“运河·爱心义仓”、半山街道“共富工坊”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道德空间”平台。总体来看,全区已形成制定“代金券”规则、邀请商户自愿入驻、社区反哺资金、加强社会宣传等流程机制。

“道德积分储存空间”在基层治理中起到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近3年来,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拱墅区共有5881位市民的善举被挖掘,奖励道德积分377120分。“当美德善举变为可以兑换的‘真金白银’,这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让公民道德建设焕发出新的活力。”拱墅区文明办相关工作人员说。

让“有获得感的善行”更彰显

专家点评:程振伟(浙江省知名媒体评论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拱墅区构建“道德积分储存空间”,让善行“看得见”“好模仿”“能传递”,随着一个个好人好事在“道德银行”获得积分,并因此兑现为物质、服务,一方面有更多人知道“如何做好事”并因此使得“更多人做好事”蔚然成风,另一方面让善行者“德不孤必有邻”从德行善举中发光出彩,从而构建起以“道德积分储存空间”为链条的“善行善意互促互助共同体”。

要打破“做好事不留名”“做好事不能要回报”的传统观念。做好事,未必就是一己之事,公共空间需要充盈公益良行,以公益之名的社会福祉供给,需要被看见,被高举,要构建激励传递裂变的全链条。道德空间不应是抽象善意概念地图,而应是可视可感可复制可具象化的善行案例库。为德行善行护航,点赞鼓掌还不够,还要有“更有获得感的物质服务配套”。

要用好“道德银行”在基层治理中的激活效应。善行兑换积分,积分带来物质服务,不是要让公益“物化”,而是让精神激发精神,让好人带动善举,任何的善举善意,都是无价的,多大物质奖励都不足以兑现其万一,有所奖励只是为了不让“善意沉没”,不让“善举不彰”。

“道德银行”“时间驿站”“爱心义仓”等德行共同体的井喷,丰富了基层治理路径,让“更有获得感的公益”出道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