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蒙自天坑新发现:消失百年极危物种重现于世
天坑俗称“岩溶漏斗”,由岩溶作用形成。从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崖壁峭立,口部或底部从百米到数百米,最大的天坑深度可达500多米。
天坑相对封闭的环境,形成了独有的小气候和生存环境,这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特例。
据媒体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考队,在云南蒙自天坑内发现了消失一百多年的植物,让其在原始标本产地“重见天日”。
此次在云南蒙自天坑,科考队在模式产地发现了异叶苣苔,模式产地是指对物种定名的时候,用来定名的原始标本产地。
1893年,有人在蒙自采集到异叶苣苔模式标本,这次科考队在天坑中再次发现它,意味着该物种在消失一百多年后,在模式产地重见天日。
另外,在2020年6月,种子采集员就曾发现第一批大花石蝴蝶种子,随后又找到了它们的新居群。
大花石蝴蝶
此外,还在天坑周围发现了“竹生羊奶子”,采集了大概五千多粒种子。
这两个物种都是消失了百年左右的物种,大花石蝴蝶新居群上次是1895年由英国植物学家采自云南的新物种。而竹生羊奶子的模式标本由奥地利植物学韩马迪于1915年采集到,至今已“消失”106年。
竹生羊奶子
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可谓是不断加大力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也亚洲最大的资源库,也是目前已经建成的全球第二大种质资源库。
此外,在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栖息地建设也在作出不断努力,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